“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發布時間:2017-12-11浏覽次數:264

“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一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決定着這個國家原始創新的動力和活力。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部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主動适應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新趨勢,積極謀求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争的戰略主動。“十三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各領域對源頭創新的巨大需求将集中釋放,迫切需要基礎研究發揮戰略引擎作用。為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大力推動基礎研究繁榮發展,按照《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的總體部署,特制定本專項規劃。
    一、形勢與需求
    “十二五”期間,我國基礎研究工作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部署,通過實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計劃、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等國家科技計劃和知識創新工程、985工程、211工程,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全國基礎研究投入年均增長保持在20%以上。基礎研究持續快速發展,學科布局進一步優化,科研力量和基礎條件建設進一步加強,科研産出持續規模化發展,整體科研實力和原始創新能力顯著提高,進入世界領先或先進水平的領域不斷增多,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重大原創成果,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整體上呈現從量變到質變的加速發展态勢,已發展成為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基礎研究大國,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為創新型國家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基礎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學科體系、人才隊伍、科研⛩⛪➰和條件保障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強,一批研究院所成為有重要國際影響的科研機構,一些研究型大學跻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國際科技論文數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2位,2015年,我國國際科技論文總量為29.68萬篇,占全球的份額從2004年的5.4%增長至2015年的16.3%。我國國際科技論文被引用次數穩步增加,影響力顯著增強,2006年至2016年9月,我國論文共被引1489萬餘次,居世界第4位。農業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工程技術、材料科學、數學、藥學與毒物學、物理學等8個學科領域的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2位。
    ——學科布局進一步優化。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穩步發展,信息、空間、資環、海洋等綜合學科,以及認知科學、納米科學、數據科學、管理科學等交叉學科得到高度重視并加快發展,基礎醫學、農學、材料、能源和工程科學等應用基礎學科得到大力➿⚽✨➿,學科布局不斷完善,多學科以及跨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日益顯著并取得重要進展,部分學科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原始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在量子調控、納米、蛋白質科學、幹細胞、發育與生殖、全球變化等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基礎研究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呈加速産出的趨勢。獲得了一批諸如鐵基超導、多自由度量子體系的隐性傳态、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微子振蕩、四誇克物質發現、細胞剪接體等一批重要蛋白質的精細結構解析、小分子化合物誘導體細胞重編程為多潛能幹細胞、小鼠-大鼠異源雜合二倍體胚胎幹細胞構建等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響的原創成果。
    ——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不斷增強。在重大傳染病防控基礎研究體系建立、農業生物遺傳改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高效利用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理論基礎和前沿技術的突破對載人航天、南水北調、應對氣候談判等領域提供有力支撐;材料科學、信息科學、制造科學等前瞻性研究,推動了我國傳統産業的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培育與發展;能源科學、生态科學、環境科學以及對深海、深地、深空、極地的探索等,為我國解決可持續發展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瓶頸問題奠定了科學基礎。
    ——基礎研究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從事基礎研究的全時人員總量由2006年的13.13萬人年增長到2014年的23.54萬人年。吸引國外優秀人才回國,領軍人才快速成長,中青年科學家成為主力,後備人才隊伍逐步成長,一批優秀團隊正在崛起。
    ——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我國科學家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全球海洋觀測計劃(ARGO)、國際大陸鑽探(ICDP)、國際大洋鑽探(IODP)、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GEOSS)、人類蛋白質組研究等國際大科學研究計劃,發揮重要作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地球空間雙星探測等我國科學家提出的重大國際⏭➰項目逐步增多,國際科學影響力不斷提升。在國際學術組織和國際知名科技期刊擔任重要職務的人數明顯增加。
    經過持續努力,我國基礎研究總體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同時,我國基礎研究發展尚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重大原創成果偏少;支撐産業技術創新的應用基礎研究薄弱;在引領前沿方向、主導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等方面欠缺;基礎研究隊伍結構不夠合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家數量匮乏;基礎研究經費穩定性➿⚽✨➿的機制有待完善,科研評價機制和創新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當今世界正處于發展、變革和調整的關鍵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一些基本科學問題孕育重大突破,産生新的重大科學思想和科學理論,催生颠覆性技術,可望引發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大深刻調整。國際科技競争日益加劇,綜合國力的競争已前移到基礎研究。切實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對于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建設科技強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的新常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創新解決産業共性技術基礎問題,提升産業核心競争力,培育發展新動能。來自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各領域對源頭創新的巨大需求将集中釋放,迫切需要基礎研究發揮戰略引擎作用。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切實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着力解決我國基礎研究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在提出原創科學思想、探索重大科學前沿、解決國家戰略需求和産業共性技術基礎等重大科學問題、完善科研⛩⛪➰建設以及引領重大國際科學⏭➰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造就一流的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引導企業加強基礎研究,推進我國基礎研究實現從量變向質變的躍升,為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成創新型國家提供知識基礎、人才儲備和發展動力。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全面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部署,遵循科學發展和創新活動的規律和特點,堅持繼承與創新,強化⛩⛪➰和能力建設,培養一流人才,着眼未來國家競争力,聚焦在創新鍊的前端,堅持把強化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作為根本任務,發揮基礎研究對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引領作用。
    (二)基本原則
    堅持鼓勵自由探索和目标導向相結合。面向科學前沿,進一步加大對好奇心驅動基礎研究的➿⚽✨➿力度,引導科學家将學術興趣與國家目标相結合,解決重大科學問題。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針對事關國計民生、産業核心競争力的重大戰略任務,超前部署基礎研究,促進基礎研究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結合,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源頭供給。
    堅持把加速趕超引領作為發展重點。把握世界科技前沿發展态勢,在關系長遠發展的基礎前沿領域,超前規劃布局,強化原始創新。鼓勵科學家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提出更多原創理論,做出更多原創發現。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解決産業共性技術基礎,跟上甚至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争的戰略主動。
    堅持把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作為核心動力。尊重科學研究的靈感瞬間性、方式随意性、路徑不确定性等特點,着眼長遠,鼓勵科學家自由探索、認真求證。完善基礎研究分類評價機制,改進人才評價考核方式,賦予學術領軍人才更多的學術自主權,完善基礎研究投入結構和動态調整機制。
    堅持把不拘一格發揮人才作用作為本質要求。牢固樹立科學人才觀,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完善更加開放、更加靈活的人才培養、吸引、使用機制,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科技領軍人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建設一批優秀創新團隊。
    堅持把全球視野作為重要導向。堅持開放發展,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共同應對全球關注的重大科學挑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在更高水平上開展基礎研究創新⏭➰。積極參與和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提高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為世界科學發展作出貢獻。
    (三)總體目标
    基礎研究原始創新能力和國際競争力顯著提升,重要領域方向跻身世界先進行列,整體水平向并跑和領跑為主轉變,支撐引領創新驅動發展源頭供給能力顯著增強,為我國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奠定堅實的基礎。
    主要目标如下:
    ——持續穩定➿⚽✨➿基礎研究,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大幅度提高。
    ——形成全面均衡的學科體系,科學産出的水平、質量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學科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前三名,部分學科學術影響力達到世界領先,國際科技論文被引次數達到世界第二。
    ——在若幹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優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布局,完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顯著增強科學創新基礎能力。
    ——建設一流的人才隊伍,形成一批跨學科、綜合交叉的創新團隊。
    ——在科學前沿重要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解決一批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基礎研究對經濟社會發展引領支撐作用顯著增強。
    三、發展重點與主要任務
    (一)加強自由探索研究與學科體系建設
    加強原創導向,激勵新概念、新構思、新方法、新工具的創造,力争在更多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研究方向。加強科學前沿探索,進一步加大對好奇心驅動基礎研究的➿⚽✨➿力度,加大對非共識創新研究的➿⚽✨➿力度,鼓勵質疑傳統、挑戰權威,重視可能重塑重要科學或工程概念、催生新範式或新學科新領域的研究。
    構築全面均衡的學科體系,為我國實現從科學大國邁向科學強國奠定紮實的學科基礎。推動學科均衡協調和交叉融合發展,統籌基礎學科、應用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布局,形成多學科均衡協調可持續繁榮發展局面,促進基礎研究百花齊放。推動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學、生命科學等基礎學科持續發展,推進能源科學、環境科學、海洋科學、材料科學、工程科學和臨床醫學等應用學科發展,加強信息、納米等新興學科建設,鼓勵開展跨學科研究,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
    (二)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
    “十三五”期間,着眼于更長遠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凝練事關我國未來發展的重大科技戰略任務,構建未來我國科技發展制高點,組織若幹項基礎研究類重大科技項目,努力實現以科技發展的重大突破帶動生産力的跨越發展。
    1. 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機
    奠定我國在新一輪信息技術國際競争中的科技基礎和優勢方向。量子通信研究面向多用戶聯網的量子通信關鍵技術和成套設備,率先突破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建設超遠距離光纖量子通信網,開展星地量子通信系統研究,構建完整的空地一體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體系,與經典通信網絡實現無縫鍊接;量子計算機研究解決大尺度量子系統的效率問題,研發量子系統、量子芯片材料、結構與工藝、量子計算機整體構架以及操作和應用系統,實現量子信息的調制、存儲、傳輸和計算,最終實現可實用化的量子計算機原型機;量子精密測量研究利用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所發展的量子探測、測量和操縱技術,實現對重力、時間、位置等的超高靈敏度測量,大幅提升衛星導航、潛艇定位、醫學檢測、引力波探測等的準确性和精确性。
    2. 腦科學與類腦研究
    圍繞腦與認知、腦機智能和腦的健康三個核心問題,統籌安排腦科學的基礎研究、轉化應用和相關産業發展,形成“一體兩翼”的布局,并搭建相關關鍵技術平台。以腦認知原理(認識腦)為主體,闡述腦功能神經環路的構築和運行原理,繪制人腦宏觀神經網絡、模式動物介觀神經網絡的結構性和功能性全景式圖譜;發展類腦計算理論,研發類腦智能系統(模仿腦)。基于對腦認知功能的網絡結構和工作原理的理解,研究具有更高智能的機器和信息處理技術;促進智力發展、防治腦疾病和創傷(保護腦),圍繞高發病率重大腦疾病的機理研究,揭示相關的遺傳基礎、信号途徑和治療新靶點,實現腦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和幹預。
    (三)加強目标導向的基礎研究和變革性技術科學研究
    針對事關國計民生的農業、能源資源、生态環境、健康等領域,以及事關産業核心競争力、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和國家安全的領域,進一步聚焦國家目标,充分發揮基礎研究的戰略支撐作用。同時,圍繞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對科學和技術發展有很強帶動作用的基礎研究進行重點部署,為創新發展提供源頭供給。
    1. 加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部署基礎研究
    面向現代農業、健康、資源環境和生态保護、高新技術産業、節能環保和新能源、新型城鎮化等領域的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選擇可有力帶動基礎研究、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重大應用示範結合的戰略性、全局性、長遠性的方向進行全鍊條設計一體化組織,強化基礎研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
    (1)在現代農業方面,圍繞糧食豐産增效、農業面源污染和農田綜合防治修複、智能農機裝備、食品加工及糧食收儲運、林業資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海洋(藍色)糧倉、作物優質高産、化學肥料和農藥減施增效、七大農作物育種、主要畜禽水産動物育種、農業病蟲害防治等重點任務,部署精确栽培、分子遺傳變異、優良性狀形成機理、種間互作和定向培育等基礎研究。
    (2)在節能環保和新能源方面,圍繞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新型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與氫能、先進核能與核安全、智能電網、深層油氣勘探開發、能源基元與催化,加強碳基能源清潔轉化、源網荷協同機制、深層油氣成藏機理和生态監測預警等基礎研究的支撐引領。
    (3)在産業轉型升級方面,圍繞網絡協同制造、3D打印和激光制造、智能機器人、重點基礎材料、先進電子材料、材料基因工程、制造基礎技術與關鍵部件、雲計算和大數據、高性能計算、寬帶通信和新型網絡、網絡空間安全、地球觀測與導航、光電子器件及集成、科技服務業、新能源汽車、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精細化學品生産、功能分子材料與器件部署基礎研究,解決産業共性關鍵技術基礎問題,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提供科學支撐。
    (4)在資源環境和生态保護方面,圍繞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生态修複、深地資源勘探開發、廢物處置與資源化、海洋環境安全、深海技術裝備、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水資源綜合利用、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青藏高原多層圈相互作用及其資源環境效應、海洋生态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土壤-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等開展重大科學問題研究。
    (5)在健康方面,面向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精準醫療、生物制品與生物治療、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人口老齡化、生物安全關鍵技術、移動醫療與健康促進、生物醫用材料與組織器官修複替代、食品藥品安全、數字診療裝備、個性化藥物、典型污染物的環境暴露與健康危害機制等重大社會公益性研究,全鍊條部署自主神經幹預、基因組學、三維微環境營造、分子設計和超快激光制造等基礎研究。
    (6)在新型城鎮化方面,圍繞物聯網與智慧城市、綜合交通運輸與智能交通、先進軌道交通及其關鍵部件、綠色建築及建築工業化、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與應急技術裝備等領域的科學問題,強化基礎研究與共性關鍵技術、示範應用的銜接。
    2. 加強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研究
    圍繞世界科學前沿的重點方向,凝練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以實現重點跨越、引領未來發展為目标,重點部署基礎研究。
    (1)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
    認識和了解量子世界的基本現象和規律,通過對量子過程進行調控和開發,在關聯電子體系、小量子體系、人工帶隙體系等重要研究方向上建立突破經典調控極限的全新量子調控技術,實現量子相幹和量子糾纏的長時間保持和高精度操縱,實現可擴展的量子信息處理。
    (2)納米科技
    圍繞納米科學重大基礎問題,新型納米制備與加工技術,納米表征與标準,納米生物醫藥,納米信息材料與器件,能源納米材料與技術,環境納米材料與技術等方面開展研究,加強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銜接,推動納米科技産業發展。
    (3)蛋白質機器與生命過程調控
    揭示蛋白質機器複雜的結構和功能、調控網絡、以及動态變化規律,發揮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的支撐優勢,圍繞重要細胞器及生物膜相關蛋白質機器等重大科學問題,高分辨率冷凍電鏡、磁共振技術等重大技術方法,以及腫瘤、免疫類等疾病防治等重大應用研究領域部署研究任務。
    (4)全球變化及應對
    圍繞全球變化關鍵過程、機制、趨勢與表現,全球變化影響、風險、減緩和适應,數據産品及大數據集成分析,地球系統模式和高分辨率氣候系統模式的開發、改進與應用等開展研究,提升我國全球變化研究的競争力和國際地位,為應對全球變化國家戰略提供科技支撐。
    (5)幹細胞及轉化研究
    以增強我國幹細胞轉化應用的核心競争力為目标,以我國多發的神經、血液、心血管、生殖等系統和肝、腎、胰等器官的重大疾病治療為需求牽引,重點部署多能幹細胞建立與幹性維持,組織幹細胞獲得、功能和調控,幹細胞定向分化及細胞轉分化,幹細胞移植後體内功能建立與調控,基于幹細胞的組織和器官功能再造,幹細胞資源庫,利用動物模型的幹細胞臨床前評估,幹細胞臨床研究。
    (6)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
    依托我國已建成的專用和平台型大科學裝置,主要➿⚽✨➿粒子物理、天文等領域探索物質世界的結構及其相互作用規律等的重大前沿研究,以及依托先進光源、先進中子源、強磁場裝置等為多學科交叉前沿提供先進實驗技術和方法,推動大科學裝置向社會用戶開放共享。
    (7)合成生物學
    圍繞生命體計算設計、合成再造與人工調控等核心科學問題,面向提升人工生物裝置與系統的設計構建能力,創建一批具有特定功能的人工基因線路、人工生物器件、人工細胞等人工生物體,構築智能疾病診療、人工生物固碳、藥物高效規模合成、重要化工材料構建等重大應用的科學支撐,促進生物産業創新發展與經濟綠色增長。
    (8)發育編程及其代謝調節
    面向科學前沿及健康和農業發展需求,以生命體發育和代謝的精準調控機制為主線,揭示胚胎和組織器官發育、成年組織器官可塑性及衰老、胚胎和組織器官發育的代謝調控等規律,鑒定發育與代謝的關鍵調控因子,創建大動物遺傳修飾品系,揭示大動物發育與代謝的重要調控機制。
    (9)微生物組學
    開展微生物組形成、遺傳穩定性及與環境互作機制研究,農業微生物組與作物生長和發育的相互關系、抵抗環境壓力和病蟲害的機理研究,基于生态環境污染監測與預警的微生物組技術研發,我國人群體内微生物組及健康相關功能研究。推動科學前沿發展,為我國健康、農業、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10)催化科學
    在催化理論、催化劑的理性設計與表征、催化新方法與新反應、資源的綠色催化轉化與高效利用等相關催化領域中獲得重大原始創新和重要應用成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研究成果的國際影響力;為解決能源、環境、資源以及人口健康等領域的關鍵問題提供物質基礎以及技術支撐。
    (11)極端制造的科學基礎與創新技術
    圍繞極端制造需求和技術發展面臨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超大規格高柔性高性能航天複雜構件一體化制造和高均勻性近零殘餘應力航空構件制造,10納米以下集成電路器件三維集成制造和光子集成器件制造,複雜曲面強光光學元件的抗損傷納米精度制造和光學元件微納結構的超快激光制造,熱電高效轉化的熱防護構件制造、高性能複合聲學結構制造和生機電一體化制造。為中國制造2025的順利實施提供科學基礎和支撐。
    (12)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
    以參加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為契機,全面吸收消化關鍵技術,以聚變堆未來科學研究為目标,加快國内聚變發展,開展高水平的科學研究,開展聚變堆工程設計和關鍵技術預研,發展氚技術、聚變材料等ITER未涵蓋的聚變堆技術。加快我國磁約束核聚變能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培養并形成一支高水平核聚變能研發隊伍,大力提升我國核聚變能發展研究的自主創新能力,在2020年前後具備自主建造聚變工程堆的能力,适時啟動高效安全聚變堆研究設施建設,加快聚變能走向應用進程,跨入世界核聚變能研究開發先進行列。
    (13)空間科學系列衛星計劃
    研制并發射3-4顆新的空間科學衛星,在黑洞、暗物質、時變宇宙學、地球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規律、全球變化與水循環、量子物理基本理論和空間環境下的物質運動規律與生命活動規律等方面取得重大科學發現與突破。
    3. 加強面向培育變革性技術的科學研究
    以實現“重點科技領域戰略領先”為目标,圍繞重要科學前沿或我國科學家取得原創突破、學科交叉創新帶動的特征明顯、有望産出具有變革性技術原型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進行前瞻部署,建立快速響應機制、創新組織管理模式,培育有望推動産業變革和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變革性技術,搶占未來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先機。
    (四)加強國家科技創新⛩⛪➰和科研條件建設
    “十三五”期間,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為目标,完善科學與工程研究類國家科技創新⛩⛪➰建設與布局,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若幹國家實驗室,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優化布局和發展。進一步推進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行,加強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和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夯實孕育原始創新的物質技術基礎。
    1. 建設國家實驗室,加強國家重大戰略性基礎研究能力
    國家實驗室是體現國家意志、實現國家使命、代表國家水平的戰略科技力量,是突破型、引領型、平台型一體化的大型綜合性研究⛩⛪➰。主要任務是突破世界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攻克事關國家核心競争力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技術,率先掌握能夠形成先發優勢、引領未來發展的颠覆性技術,确保國家重要安全領域技術領先、安全、自主、可控。
    2. 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建設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立足體系建設和能力提升,強化開放共享和協同創新,構建定位清晰、任務明确、布局合理、開放協同、分類管理、投入多元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體系,實現布局的結構優化、領域優化和區域優化。深化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改革,帶動省部共建、企業、軍民共建和港澳夥伴實驗室等國家重點實驗室發展。主要任務是面向前沿科學、基礎科學、工程科學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競争前共性技術研究,推動學科發展,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實驗室原始創新能力,加強引領帶動作用,為科技創新由跟跑為主向并跑、領跑為主轉變提供支撐。
    3. 加強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聚焦能源、生命、地球系統與環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間和天文、工程技術等7個科學領域,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支撐重大科技突破為目标,布局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強化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績效評估,形成以開放共享為核心的運行機制,提高成果産出質量和效率。
    4. 建設完善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提升野外觀測研究示範能力
    圍繞生态保障、現代農業、氣候變化和災害防治等國家需求,建設布局一批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完善國家野外觀測站體系,推動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多能化、标準化、規範化和網絡化建設運行,促進聯網觀測和協同創新。開展科技基礎資源調查,為認識自然現象、發現科學規律、推進基礎學科發展奠定基礎。
    5. 加強科研條件研發,增強基礎支撐能力。
    鼓勵和培育具有原創性學術思想的探索性科研儀器設備研制,聚焦高端通用和專業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研發、工程化和産業化;加強國家質量技術基礎的研究,研發具有國際水平的計量、标準、檢驗檢測和認證認可技術;加強實驗動物新品種(品系)、動物模型的研究與應用;注重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通用試劑和高端高純專用試劑;組織開展跨學科、跨區域的重大科學考察與調查;強化夯實科技創新的物質條件基礎。
    6. 完善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體系。
    根據科技資源類型,對現有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進行優化整合;面向重大科技創新需求,在重大領域新建一批共享服務平台,完善平台布局;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科學數據中心、生物種質和實驗材料資源庫(館),形成覆蓋重點領域的科技資源支撐服務體系。
    (五)加強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
    “十三五”期間,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引進和培養,凝聚和造就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領軍人才、青年人才、實驗技術人才和優秀創新團隊。
    1. 培養高水平領軍人才
    在我國具有優勢的重要領域,選擇有較大發展潛力的科學家設立傑出科學家工作室,進一步推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萬人計劃”等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引進計劃的實施,加快培養一批在國際前沿領域具有較高影響力的領軍人才。
    2. 加強中青年和後備人才培養
    瞄準世界科學研究前沿,培養和➿⚽✨➿一批中青年科學家。實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專題”等青年人才資助計劃,加強優秀青年人才的培養。加大博士後➿⚽✨➿力度,積極吸引國内外優秀的博士畢業生在國内從事博士後研究。推進國家科研機構與大學⏭➰培養基礎研究後備人才。
    3. 穩定高水平實驗技術人才
    加強實驗技術人才培訓工作,提升實驗技術人員技術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實驗技術人才及崗位特點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提高實驗技術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優化實驗技術人才隊伍,形成合理的科研隊伍組成結構。
    4. 培育和➿⚽✨➿優秀科技創新團隊
    聚焦科學前沿,➿⚽✨➿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組建一批跨學科、綜合交叉的科研團隊,加強協同⏭➰,提升創新實力。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研究⛩⛪➰的凝聚作用,穩定➿⚽✨➿一批優秀創新團隊。結合科技重大專項、國家科技計劃的實施和重大科技設施的建設與運行,加大對優秀創新團隊的培育和➿⚽✨➿力度。
    (六)組織和加強重大國際科技⏭➰與交流
    “十三五”期間,以全球視野謀劃我國基礎研究發展,積極融入和主動布局全球創新網絡,有效利用和整合全球創新資源,服務“一帶一路”重大戰略需求,推動基礎研究多層次、全方位和高水平的國際⏭➰服務國家戰略,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使我國成為引領科學前沿、解決重大全球性問題的主導國家之一。
    1. 發起和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加強頂層設計,長遠規劃,擇機布局,重點在數理天文、生命科學、地球環境科學、能源以及綜合交叉等我國已相對具備優勢的領域,研究提出未來5至10年我國可能組織發起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調動國際資源和力量,在前期充分研究基礎上,力争發起和組織若幹新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為世界科學發展作出貢獻。
    2. 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面向基礎研究領域和重大全球性問題,結合我國發展戰略需要、現實基礎和優勢特色,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平方公裡射電望遠鏡(SKA)建設、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地球觀測組織(GEO)、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等國際大科學工程和大科學計劃⏭➰研究,“以我為主”創新參與模式,在共享國際優勢科技資源的同時,提高我國的科研能力和大科學工程、大科學計劃項目管理能力。
    3. 積極➿⚽✨➿雙邊、多邊基礎研究科技⏭➰
    深化基礎研究領域政府間⏭➰,完善⏭➰機制,加強雙多邊基礎研究科技⏭➰。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對外開放力度。鼓勵和➿⚽✨➿國際聯合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建設。
    4. 走出去,請進來,吸引海外人才
    深化基礎研究領域科研人員國際交流,➿⚽✨➿和推薦我國科學家到國際學術組織交流和任職,選派優秀青年科研人員到國外一流研究機構深造。大力引進從事科學前沿探索和交叉研究、具有創新潛質的優秀科學家,➿⚽✨➿高校、科研院所在重點學科領域建立聯合研究中心或創新團隊,➿⚽✨➿國際知名高校、科研機構來華開展科研⏭➰,成立研究中心。
    5.促進基礎研究活動國際化
    鼓勵國際科研⏭➰交流,共同開展基礎研究,⏭➰發表論文;研究基礎研究評審活動國際化,建立基礎研究國際同行專家庫,邀請國際高水平科學家參與項目評審,開展國際同行評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管理機制
    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布局,建立部門間溝通協調機制,按照新的國家科技計劃體系對基礎研究工作進行全面部署。統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和人才專項等國家科技計劃系統➿⚽✨➿基礎研究,建立健全各類科技計劃➿⚽✨➿基礎研究的資助政策與管理機制。
    (二)建立基礎研究多渠道經費投入和分配機制
    建立基礎研究多元化資助體系,多渠道增加基礎研究投入。加大中央财政對基礎研究的➿⚽✨➿力度,完善穩定➿⚽✨➿和競争性➿⚽✨➿相協調的機制;引導和鼓勵地方、企業和社會力量增加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建立對非共識的探索性風險資助機制,提高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
    (三)➿⚽✨➿高等學校與科研機構自主布局基礎研究
    結合國際一流科研機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等學校與科研機構自主布局基礎研究,擴大高等學校與科研機構學術自主權和個人科研選題選擇權,鼓勵開展長周期、高風險的基礎研究。
    (四)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強基礎研究
    引導有條件的企業特别是大中型企業和企業化轉制院所重視并開展基礎研究。建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應用基礎、前沿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發。在企業内與高校、院所建立聯合實驗室,圍繞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鼓勵社會力量通過設立科學研究基金、捐贈等形式➿⚽✨➿基礎研究。
    (五)推動區域基礎研究發展
    鼓勵地方把基礎研究納入地方總體發展規劃,圍繞區域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在資源、産業等方面的優勢研究确定基礎研究發展模式和路線。引導地方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結合國家目标、行業發展方向和區域創新發展需求,開展有特色和優勢的基礎研究,提升行業未來競争力、公共服務水平和區域創新能力。
    (六)進一步優化科研和學術環境
    改善學術環境,建立符合基礎研究特點和規律的評價機制。強化分類評價和第三方評價,建立長效評價機制,确立以學術貢獻和創新價值為核心的評價導向,讓學術評價回歸學術。建立以原創性和學術水平評價考核人才的機制,探索科研人員代表作制度,避免以人才計劃“頭銜”評價考核科研人員。探索有别于傳統同行評審的特别項目甄别與評價方式,建立包容和➿⚽✨➿“非共識”基礎研究項目的制度。加強科技成果權益管理改革,允許科研人員依法依規适度兼職兼薪。
    (七)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
    促進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完善開放共享的評價考核和管理制度;開展考核評價,落實後補助激勵機制;積極探索儀器設施開放共享市場化運作新模式,培育一批從事儀器設施專業化管理與共享服務的中介服務機構。
    推進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基礎研究⛩⛪➰的對外開放與共享,完善開放共享機制,加大開放力度,強化面向科學研究和創新創業的高水平服務,提高全社會利用基礎研究資源的效率和效益。
    制定國家科學數據管理與開放共享辦法,在保障知識産權的前提下推進資源共享。加強生物資源和實驗材料收集、加工和保藏的标準化,提高資源存儲數量和管理水平,完善開放模式,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為國家科技創新、重大工程建設和企業創新提供堅實的資源保障支撐。

 


Baidu
sogou